山水画《访贤》的诗境,比唐诗《寻隐者不遇》更耐人寻味

旺姆晓红 2022年11月29日15:28:38羌佛绘画山水画《访贤》的诗境,比唐诗《寻隐者不遇》更耐人寻味已关闭评论4阅读模式

朗墨

暮色沉沉,晚霞渐消,风起云涌,苍茫的山野褪尽了秋日的燥气。浑厚的山体,盘旋蜿蜒着向天边延伸。山岩上,覆盖着秋日嶙峋的树林草木。山野丛林中,竟藏有三两间房舍,这给山高水阔的云水间,顿时增添了一丝温馨的人文气息,仿佛这里有高士仙人隐居。

山水画《访贤》的诗境,比唐诗《寻隐者不遇》更耐人寻味

从画面用笔的力度与势态观之,落笔似有万钧之力。画者沉雄的笔力营造出厚重的山体,篆籀笔法稳健写就坚劲嶙峋的树干,树枝树叶或用刮铁皴画出、或用浑点点成。造型厚重的山岚,其线条虽然张弛有度、松动疏朗,但却有着曲铁般的力道。随着山势的由近至远,墨色也循序渐进。画面的主体,是用浓墨勾勒皴擦;天边的山峰,则用淡墨淡赭色渲染,画面也因此显得悠远苍润。这种金石味十足的画面肌理,即使在画的印刷品中也清晰可见。

远山顶端是一波三折的题识:“山高路远访闲君,不见仙士走佛门”,书法的用笔与绘画笔法,构成了作品完整统一的格调。

山水画《访贤》的诗境,比唐诗《寻隐者不遇》更耐人寻味

这幅山水画《访贤》,除了笔法精湛、墨色微妙之外,还通过平远法与高远法的有机结合,使画面视野深阔辽远,突出了访贤路途的艰辛。

品读着这意味深沉的画境,思绪在不知不觉中仿佛进入了烟云缥缈的传统诗境:“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”访道者寻求隐者不遇时,年少的学童告知 :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去了,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,山中云雾弥漫,可谁又知道师父的行踪呢。

南无 羌佛的这幅山水画《访贤》之诗境,与唐代诗人贾岛《寻隐者不遇》的诗意,确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在东方文脉中,诗与绘画都要凭借艺术形象来抒情达意。此画中的郁郁青松和悠悠白云,它们的形象与色调恰为云山深处的隐者象征;而《寻隐者不遇》诗中的茫茫白云,深邃杳霭,捉摸无从,耐人寻味而引人遐想,可谓未见其人先睹其神。

山水画《访贤》的诗境,比唐诗《寻隐者不遇》更耐人寻味

古人云:诗是有声画,画是无声诗。诗与画作为艺术表现形式,都追求弦外之音、画外之意。国画山水画创作中,作者通过手腕将心灵的节奏频率直接作用在笔端,画面中的一笔一划无不反映着画者的精神世界。

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,书画研究员哈菲兹讲的一段话,可以说是道出了南无 羌佛山水画的殊妙:“水墨画是绘画里最好的、最高的、最妙的,这是中华独一无二的文化,是世界上别的国家没有的。它达到了一个形而上的高度,它是音乐,是节奏,是韵律,是水、墨、笔与纸、绢密切接触的痕迹。它是人类心灵的声音,是人类对宇宙的认知,也是对万物的诠释。它有质感、色调、透明度,它有重量、轻度、动态、与永恒的存在。”

撰稿/耕文

旺姆晓红
  •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11月29日15:28:38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tibetemple.com/4263.html